这还是他自入朝为官这么多年以来,第一次有人对他另眼相看,对他杨士奇抱有希望!

自己的出身,自己知道,杨士奇很难不心灰意冷。

他不过是个私塾先生,正值建文初年朝廷需要大量的人才,于是在贵人的举荐之下,他杨士奇才得以入朝为官,可他并不是经科举入仕的官员。

这一点在太祖高皇帝的洪武年间,其实倒还不算什么,毕竟洪武朝官员多的是经征辟入朝的官员,多的是直接从国子监太学直接入仕的官员。

但问题在于,可大明立国已经数十年之后,科举大考也举行了几十次后,这出身就成了杨士奇履历上的一个巨大软肋了。

正因为他不是科举进士出身,所以那些正途出身的翰林院进士们瞧不起他,而翰林院中不是科举出身之人,又全都是大儒名士,杨士奇又更不可能跟他们相提并论,于是乎他就被排挤孤立了。

而且他又出身贫寒,没有什么臂膀助力,连维持日常用度都很是艰难,更没余财去结交朋友拉拢关系,更没有资本会交好上官。

虽然偶有人看重他,可毕竟没有真正的朝廷重臣青睐,更无所谓同乡、同年之类的关系助力,所以杨士奇很清楚他的仕途之路只怕就要到此为止了。

尤其是那内阁大学士解缙还对他颇有意见,明里暗里地刻意打压,指不定哪天就会被逐出内阁。

这样的处境,哪怕是杨士奇,都有些心灰意冷,甚至是厌倦懈怠。

还不如继续去游学授课,那样还逍遥自在一些。

但,李弘壁方才这番话,却无异于是当头棒喝,让杨士奇心神颤动!

舜发于畎亩之中!

傅说举于版筑之间!

胶鬲举于鱼盐之中!

管夷吾举于士!

孙叔敖举于海!

百里奚举于市!

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!

这些先贤名士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伟业,是因为他们都曾经历过挫折和磨难,这才得以脱颖而出!

既然他们可以,那我杨士奇未尝不可?

说到底,杨士奇还是不甘心的,他不甘心自己的仕途之路就到

章节目录